洛阳纸贵——里面说的纸,就是这个宣纸!

洛阳纸贵——里面说的纸,就是这个宣纸! 西晋文人左思创作的《三都赋》问世后,曾在都城洛阳引发争相传抄的热潮,竟使纸张供不应求,这便是“洛阳纸贵”典故的由来。这位出生于齐国临淄的文学家,其作品以洗练质朴的风格著称,却在创作初期遭遇冷遇。根据《晋书·左思传》的记载,这部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鸿篇巨制最初并未获得文坛重视。 转折发生在晋武帝执政时期。由于妹妹左棻被选入宫中,左思举家迁居都城洛阳,并担任秘书郎一职。这段京城生活为他创造了接触文化圈层的契机。待到晋惠帝年间,他通过依附当时权倾朝野的贾谧,得以跻身“二十四友”之列,逐渐在文人群体中建立声望。 《三都赋》以蜀都、吴都、魏都为描写对象,融汇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与历史典故。其宏大的叙事格局与精妙的修辞艺术,最终折服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。在口碑相传的过程中,都城文人竞相誊抄,导致洛阳城内的纸张价格飞涨,形成“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纸价腾贵”的盛况。这个现象不仅折射出西晋时期文化传播的独特方式,更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社会影响力的生动标尺。 这段文坛佳话历经千年传承,已凝练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。它既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消费现象,也隐喻着优秀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。当我们在当代语境中使用这个典故时,仿佛仍能窥见那个文人墨客云集洛阳,为精彩文字而倾心的文化盛景。